台灣創業投資事業現況

1982年,台灣自美國引進創投制度,伴隨著國內經濟與產業發展,創投帶入資金及經營管理技術,對於企業的成長、茁壯及重組改造,扮演關鍵重要角色,許多新興產業也因創投業的協助而帶動起來。30年來國內創業投資事業投資項目將近14,000件,累計投資金額更超過新台 幣2,600億元,扶植400家企業上市櫃,經由創投業投資而啟動之總資本形成,已達到新台幣2兆3,000億元。根據統計,國內上市櫃企業中,每3家就有1家曾接受過創投資金的協助;若只針對高科技產業來看,幾乎每2家上市櫃企業,就有1家接受過創投資金的支持及援助,創投對台灣高科技產業及經濟發展的貢獻,實在功不可沒。 然而,自2000年以來,創投業先是面臨美國網路產業泡沫,台灣創投股東投資抵減取消,創投資金來源急速驟減。2001-2007年新增創投公司家數僅為1995-2000年的48%;平均新增資本額減少至1995-2000年平均值的80%左右。2008年,受到全球金融海嘯影響,創投業又再次遭逢嚴峻考驗。以下將從募資、投資、退出及績效等方面,探討當前台灣創投發展現況。

一、募資情形

1.新設創投家數稍微回升
2002-2004年為近十年創投設立的高峰期,2005年起迅速下滑,2006年達到最低點,當年度新設創投家數僅2家,為史上新低。2007-2010年期間新設創投家數大致維持在5家左右,2011年 回升投家數增至10家,顯示創投業有稍微回溫現象,但仍低於近十年的平均水準。

2.新設創投資本總額略增
從創投新設資本額來看,2002-2005年為高峰期,2006年急速冷凍至18.3億元(僅為前一年 2005年度的18%),2007年微幅上升,2008年再續增為60.5億元。2009年受到金融海嘯影響,新設創投資本額連續兩年下滑,直到2011年才又略微回升,但仍遠低於近10年平均水準。

3.平均創投資本額持續下滑,2011年僅2.99億元,為史上新低

二、投資情形

從2001-2010年投資金額來看,近十年投資走勢呈現明顯的循環,2001年、2005年、2009年為歷年相對低點,2003年、2007年為歷年相對高點;低點與低點,高點與高點的時間相差約4年。究其原因,2000年科技泡沫、2008年金融海嘯,事件發生後一年,景氣低迷,投資意願低落,投資金額銳減;事件前一年,通常為景氣高點,市場傾向樂觀,投資金額持續增加。2010年的投資金額為137.32億元,相當於過去十年平均水準,顯示景氣已逐漸回溫。2010年台灣創投的投資情形摘要說明如下:

1.2010年投資案件數及投資金額略增,顯示投資信心逐漸恢復
2010年創投整體投資案件數為633件,相較於2009年533件增加18.76%。投資總金額為新台幣137.52億元,亦較2009年投資額121.54億元增加13.15%,呈現微幅增加趨勢。

2.2010年投資案件數及投資金額略增,平均投資額仍居高不下,與投資案源不足有關
自2006年以來,創投每案平均投資額呈現逐年上升趨勢,2010年雖較2009年下滑4.82%,仍舊高於近十年平均水準。近三年(2008-2010年)的平均案件數僅595件,僅為2003年、2004年高峰時期,平均案件數1,111件的53.55%,案件數急速銳減,其原因可能與案源不足有關。

3.2010年光電產業仍續蟬聯案件數及投資額寶座,綠色能源與環保產業異軍突起,將成為未來投資新主流
2010創投投資金額最多產業依序為光電(43.2億元)、電子工業(17.98億元)、半導體(16.33億元)、其他製造業(14.99億元)、生物科技與製藥(12億元)、綠色能源與環保10.76億元)。自2003年以來,光電產業在政府政策推動下,多次蟬聯投資金額與案件數寶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綠色能源與環保產業的投資額及案件數仍在十大產業之外,2010年異軍突起,分別擠進第6及7名,將成為未來投資新主流。

4.擴充期、成熟期的投資比重仍升高,早期投資金額明顯下滑
2010年創投投資於各階段的金額比例依序為:擴充期(59.2%)、成熟期(28.8%)、創建期(9.0%)、種子期(2.3%)、重整期(0.7%)。早期投資比重(種子期加創建期)僅11.31%,雖較2009年的9.31%略為上升,為1999年以來的次低水準。早期投資的比重降低,已成定局。

5.國內仍為創投最主要投資地區,國外投資金額依然偏低
2010年創投主要投資地區金額依序為:國內(85.25%),亞洲地區(8.08%)、歐洲地區(0.08%)、其他地區(2.72%)。自2001年創投投資國外地區的比例達46.51%的歷史高點後,近十年來國外投資比例呈現下降趨勢,到2009年僅為8.62%。顯示在經歷科技泡沫及全球金融海嘯之後,台灣創投的投資重心轉向以國內產業為主。

三、退出情形

經歷2008年底美國金融風暴的洗禮,以及2009年全球股市的快速反彈,2010年台灣證券市場與往年相比,股市的成交量與市值緩步走揚,股價指數直上9,000點,前景一片看好。然而從新股上市(櫃)的情形觀察,新上市(櫃)家數仍偏低,顯示景氣仍有疑慮。2010年台灣創投退出情形摘要說明如下:

1.2010年證券市場景氣未明,影響創投資金退出
自2002年以來,台灣證券市場股票上市公司家數,呈現下滑走勢。2010年度新上市公司數量為29家(不含12家以存託憑證第二上市公司),僅較2009年增加2家;新上櫃家數為26家,僅較2009年增加3家。2010年台灣證券市場表現雖大有起色,但因新上市家數仍偏低(僅為2002年的27%),顯示未完全脫離景氣谷底,影響創投業的資金退出與績效表現。

2.光電業為創投業支持上市(櫃)家數最多;生技醫療業後勢看好
2010年創投支持上市(櫃)總家數33家依序為:光電(8家)、半導體(7家)、生技醫療(5家)、資訊服務(2家)、電機機械(2家)、電子零組件、其他電子、通信網路、紡織、電器電纜、化工、橡膠、航運、其他(以上各1家)(詳Figure B.12)。光電公司上市仍高居第一,生技醫療成長最 快速。其中,紡織、電機機械、化工、橡膠、半導體、資訊服務、航運等7個產業,創投支持比率高達100%。整體而言,2010年創投支持企業佔全體上市(櫃)公司比率高達60%。

3.創投支持企業佔整體上市(櫃)公司比率,創近年新高
2010年新上市(櫃)家數55家,較前兩年平均微幅成長10%,而創投支持家數為33家,佔當年度上市(櫃)公司總家數的60%。雖然2010年新掛牌的上市(櫃)公司數量成長幅度不甚明顯,但是由創投支持佔整體上市(櫃)公司比率(60%),卻創下近年來的新高水準。雖然景氣不佳影響整體上市家數,台灣創投業者仍憑著專業精神,努力發掘投資標的,為股東創造出非凡價值。

4.創投支持科技類企業佔整體上市(櫃)科技類公司比率,創近年新高
若就創投所投資之科技類公司分析,2010年台灣科技類上市(櫃)公司達41家,而創投所支持的上市(櫃)企業數25家,佔當年度科技類總數的60.98%。換言之,2010年新上市(櫃)科技類公司中,平均每三家就有二家是創投所支持的企業,為近年新高。

四、績效表現

2008年美國發生金融風暴,全球股市紛紛重挫,影響所及,台股指數滑落到近九年來的低點,創投績效也因此受到巨大的衝擊,2008年台灣整體創投業EPS為-0.02元,當年度獲利的創投家數僅43.34%,其餘56.66%皆呈現虧損狀態,創下歷史的新低紀錄。2009年,全球景氣逐漸復甦,股市迅速回升,受益於股價的快速上漲,台灣創投業的獲利情況,已有顯著改善。2010年台灣整體創投績表現雖不及2009年,其平均EPS表現雖相對穩定,但仍無法充分證據顯示台灣創投業是否已經脫離景氣谷底。2010年台灣創投績效表現摘要說明如下:

1.2010年創投績效表現已較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為佳,但無充分證據顯示是否已脫離景氣谷底
2010年台灣創投平均EPS為0.42元,較2008年金融海嘯時EPS為-0.02元為佳,但仍低於2009年的水準(EPS為0.88元);但從虧損家數的比率來看,2010年虧損家數比率僅21%為近年來最低水準;盈餘表現最佳前十名及前二十名創投EPS也為近三年最低水準,由此顯示創投業的績效已有改善跡象。然以現有資料佐證,加上歐債風暴持續蔓延,全球股市劇烈變動,無法研判顯示是否已完全脫離景氣谷底。

2.創投基金規模愈大,EPS波動相對較小;基金規模愈小,EPS波動相對較大
從2010年創投績效表現來看,基金規模在新台幣5億元以下的小型基金,其EPS的波動性較中大型基金(5億元以上)來得大;規模超過20億元以上的超大型基金,其EPS的波動性則相對小很多。由於小型基金整體投資案件數及金額皆較大型基金來得少,因此其EPS表現容易受到少數個案所影響;反之,大型基金投資案多,投資金額大,不易受到個案所影響,因此就不致於會發生EPS大起大落的情形。

3.績效較佳之創投(前25% Q1),其績效表現與創投設立期限無明顯相關
從2010年統計資料,進行創投設立期間與其績效比對分析:成立未滿5年的新創投,其績效前25%,與其他成立年限較久(超過5年)且績效前25%之創投,績效表現相近,差異性不明顯;然而前50% Q2與後25%Q3的績效表現,則明顯落後其他成立年限較久(超過5年)之創投。數據資料及創投經營實務研判,其原因應為:新設創投於設立之初仍處於投資布局階段,其投資組合還未成熟達到上市(櫃)之標準,故未能實現資金退出之目的。因此其績效表現,相對較已完成投資布局之老創投落後,則顯得落後許多。

4.績效中等之創投(前50%),成立超過5年以上者,績效相對穩定;成立不滿5年者,績效相對較差
從2010年統計資料分析:績效中等之創投(前50% Q2),成立時間超過5年以上,則其績效較為穩定;未滿5年者,績效較差。其原因與第1項相近,一般而言,新設創投投資布局期間需要3-5年,在新設立前5年期間,績效表現較不理想。然而部分成立年短(5年內)、卻有較佳績效表現之創投,據推測其原因應為該基金之管顧公司已預先發掘一些較成熟的投資機會,待新基金一成立,不待冗長評估談判程序,即逕行投資,如此可縮短創投的投資布局期,達成資金快速退出之目的。由此衍生推論—具有豐富經驗的創投管理團隊所募集的新創投基金,較具競爭優勢,其績效表現也較新成立的創投團隊為佳。

5.績效落後之創投(後25% ),無論設立期間長短,僅持損益兩平;績效落後的老創投(5年以上)有清算解散壓力績效表現並未較新創投(5年以內)突出
從2010年統計資料分析:績效落後之創投(後25% Q3 ),無論設立期間長短,大致維持損益兩平。老創投(5年以上)績效表現並未較新創投表現較突出,其可能原因—績效落後且設立期間已屆滿或即將屆滿7年的創投,有潛在的清算解散或合併之壓力,在創投進行整頓之際,投資組合的清理將影響其經營績效,此造成績效落後(後25% Q3)的老創投,與績效落後(後25%Q3)新創投的績效表現無差異,老創投並無明顯優勢。

五、結論

1.從創投新設家數、募資金額及投資金額來看,尚無法判斷台灣創投業景氣是否已觸底反彈
2011年新設創投家數9家,較前一年略增4家,創投業有稍微回溫現象,但仍略低於近十年的平均水準10.3家;2011年新設創投規模26.89億元,雖較前一年略增1.44億元,仍遠低於近十年平均水準77.85億元。2010年創投投資總金額為137.52億元,較2009年增加13%,回升到歷年平均水準之上。2008-2010年仍在低檔徘徊,投資金額雖有回升,但仍無法判定創投業的投資信心與投資金額是否已脫離谷底。
綜上所述,台灣創投無論在新設家數、募資金額或投資金額,仍在歷史低檔區徘徊,尚無法判斷是否已觸底反彈。

2.新設創投基金規模偏小,創投小型化時代來臨
2011年創投基金平均資本額僅2.99億元,低於近十年平均水準7.56億元,為史上新低。基金規模持續下滑的可能原因為,部分新設創投轉向投資新興產業(例如文化創意產業),這類型投資案金額通常不超過新台幣兩千萬,低於科技產業的投資金額(通常三千萬左右),因每案投資金額減少,相對基金規模也會縮小,宣告小型化創投時代即將來臨。

3.創投嚴重高齡化,亟需引進新血,改變創投業體質
截至目前繼續營運中創投有186家,總資本額為新台幣1486.23億元。超過7年以上的創投家數達150家(佔80.7%),資本總額則高達127.85億元(佔75.9%),顯示創投嚴重老化,亟需政府政策引導,獎勵設立創投,避免台灣創投發展陷入困境,危及創投業生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y525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