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歐元之父」之稱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孟岱爾(Robert Mundell)提出由美元、歐元和人民幣共組大貨幣區的構想,主張三幣之間固定匯率,使世界經濟保持穩定,引發國際間熱議。他並指出,今年稍早他在中國大陸舉行的國際金融制度研討會上,也和美國財政部長蓋納(Timothy Geithner)討論過這個問題,引起蓋納的興趣。
孟岱爾的基本思路是,大型金融危機都是由浮動匯率造成,包括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後者為例,美元兌歐元的匯率一周內上升三成,同時金價跌三成、油價跌七成,極短時間內造成的市場震盪,對經濟產生巨大的衝擊與破壞力。所以,他建議美元與歐元的兌換應採固定匯率,美國聯準會與歐洲央行應相互支援。孟岱爾又說,這套體系尤其應該讓人民幣加入。若美元、歐元、人民幣三種貨幣間維持固定匯率,不但三方得益,全球經濟也得以穩住半壁江山,建立新的全球貨幣體系。
孟岱爾的構想很有價值,值得主要國家做更深入的探討。世紀金融危機自2008年9月發生迄今正好三年。過去三年,各國政府及20國集團(G20)等國際機制主要都在應付危機,雖然很幸運地讓全球經濟未重演1930年代的大蕭條,但嚴格說來並未明顯復元,倒是資本主義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逐漸浮現,國際貨幣體系即為其中之一。
不妨回顧一下國際貨幣體制100年來發展演進的歷程。1944年,在二戰尚未結束但和平曙光已現之際,40多國的專家學者齊聚美國的布列敦森林市(Bretton Woods),不但確立了建立世貿組織(WTO)、國際貨幣基金(IMF)及世界銀行等國際經濟組織的共識,也打造了一個以美元為錨,全球各國貨幣釘住美元,而美元發行100%以黃金作為準備的全球固定匯率體制。這個後來被稱為「布列敦森林體制」的架構,為戰後的全球貿易與投資,乃至於全球化的形成與推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這個歷史進程到了1971年戛然而止。
1971年8月15日,美國鑑於境外美元激增,擔心國庫黃金兌現能力不足,乃向全世界單方面宣布即日起美元與黃金脫勾。由此開始,金本位制終止,持續了近30年的固定匯率體制也開始走上浮動匯率體制,因為那個被大家信任的錨已不存在。由於美元的發行已不再受黃金數量的約束,因此理論上美國即擁有了一個全球史無前例的獨占性的「印鈔權」。當年美國財長康納利(John Connally)還講了一句名言:「美元,我們的貨幣,你們的問題。」如今看來,不幸而被言中。
浮動匯率體制相較於固定匯率體制,就理論而言,有其優點,因其更能靈敏、迅速地反映實體經濟的變化。但萬萬沒有想到,就在全球匯率體制由固定轉向浮動之後,金融發展也進入到了所謂金融創新的時代,各種以金融商品(包括匯率)為交易標的的新金融行為快速興起。匯率的波動於是不只是各國實體經濟競爭力變化的結果,也是,甚至往往更多的是金融投機炒作的結果。這些年來,幾次重大金融危機的發生,固然有其經濟基本面的因素,但越來越多也與金融外匯市場的投機炒作有關,這就不能不讓人想起固定匯率體制的優點了。
不少專家對孟岱爾的構想有所質疑,甚至嗤之以鼻,以歐元區的經驗也看到單一貨幣的種種缺點,這並不令人意外,所有重大改革也都需要時間論證。孟岱爾1961年發表「最適貨幣區」論文,為歐元區的建立奠定理論基礎,但直到40年後,歐元才面世。因此,時間不是問題,思想的革命性才是最重要的。同樣重要的是,孟岱爾此一構想在見證中國崛起上,亦具有標誌性意義。【2011-09-08/經濟日報/A2版/話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my5259 的頭像
    amy5259

    keep learning, keep moving

    amy525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