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資本主義打敗美國自由資本主義

2012年 08月 16日 07:22

Paul B. Farrell

 



 

的,美國陷入了一場與中國之間你死我活的經濟戰,這是兩個“一黨制超級大國”在21世紀的一場大戰。而我們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黨正在輸給中國的“新資本主義”黨。

是的,中國共產黨已經發明了它自己的混合型“國家資本主義”。現在中國正在贏得這場中美之戰,因為中國的當政者學到了重要一課:“一黨制”威權主義不起作用。


但美國的政客們卻還沒有學到這一課。相反,他們卻反其道行之,掀起了一場旨在實現“一黨”控制的野蠻戰爭。保守派政治人物為之戰鬥的是:全面控制美國政府,讓安•蘭德(Ayn Rand)及其門徒保羅•萊恩(Paul Ryan)所鼓吹的極端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得以復興。

但這一努力在過去10年中並未奏效。現在也不會獲得成功。更為糟糕的是,它將引發另外一場大潰敗,比2008年的華爾街崩盤還要嚴重。看看如下這一吊詭的矛盾現象吧:美國正不知不覺陷入“一黨制”極權統治,而中國在借鑒我們資本主義制度最優秀成果的同時正在一路高歌猛進,準備奪回它在歷史上曾經擁有的世界超級大國地位。

是的,中國正在打贏這場21世紀的經濟戰。用不了幾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就將超過美國,而且在此後的二三十年裡,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將繼續領先於美國。

請關注如下這一警示:兩年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頗具聲望的中國問題專家福格爾(Robert W. Fogel)在美國《外交政策》 (Foreign Policy)雜志發表了一篇題為“123,000,000,000,000美元:為何中國經濟到2040年將增至123萬億美元”($123,000,000,000,000: Why China’s Economy Will Grow to $123 Trillion by 2040)的文章,清楚闡釋了未來將會發生什麼。

到2040年,中國的GDP將佔世界的40%,而美國的GDP屆時將縮減至全球的14%

Reuters
北京中央商務區一處建築工地上,一名手握鐵鏟正在觀望的工人。

中國的新興經濟超級大國地位是中國實行混合型政治經濟新制度的直接結果。在這種制度下,中國以往實行的“一黨制” 共產黨統治一直在偷偷借鑒資本主義的最佳成果,並將這些成果與政府規劃和投資政策結合起來,奮力朝成為全球性超級大國的目標快速行進。聽聽福格爾在《外交政策》雜志那篇文章中令人不安的預測吧:

“到2040年,中國經濟的規模將達到123萬億美元,接近2000年時全球經濟總產出的三倍。屆時中國的人均收入將達到85,000美元,是歐盟那時預計人均收入的兩倍多,比印度和日本屆時的人均收入也要高得多。換句話說,當中國從2000年時的窮國變為2040年時的超級富國時,中國大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將是法國人平均收入的兩倍。雖然屆時中國的人均財富仍然低於美國,但據我預測,30年後的今天,中國GDP佔全球的比重將達到40%,遠遠超過美國所佔的14%和歐盟所佔的5%。這就是2040年時經濟霸權主義所呈現出的面貌。”

所以說,中國是在勢如破竹般前進。而我們美國呢,我們在這場與中國的經濟戰中已經變成了我們自己的最大敵人,我們事實上把領先地位拱手讓給了他們,因為欠中國的債越來越多,我們的手腳已經無法施展了。

我們正在把中產階級交上來的稅進貢送給中國,中國則用大量美元儲備以現金或擔保品的形式進行投資,在全球購買、成立和運營著企業、農田、能源和礦物儲備以及大宗商品資產。而此時,政治鬥爭消耗了美國的優勢,讓我們在與中國的戰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美國被目光短淺的自我陶醉縛住了手腳,中國成了贏家

《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最近的專題報道“漸行漸近的財政懸崖”(The Fiscal Cliff We All Saw Coming)完美地解釋了美國為什麼是自己更大的敵人,為什麼美國在自我束縛,並幫助中國挺進到2040年成為佔全球GDP總量40%──而美國只佔14%──的超級大國。

承認吧,我們就要推枰認負了。《商業周刊》的格裡利(Brendan Greeley)準確地描述了在美國的自由市場“幻想”和中國來勢洶洶的混合型新資本主義之間戰爭中,美國那讓人難以置信的笨拙。在全球市場,中國混合型新資本主義正把我們打得落花流水。聽聽他是怎麼說的吧:

“如今,在六個月之後,為期10年的減稅措施將告結束,在制定和延長每一項減稅措施時,我們都幻想這是暫時的。2011年,減稅讓美國背上了1.1萬億美元的債務。總起來說,從2001年開始,根據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簡稱CBO)的統計,減稅已經讓財政部陷入6.1萬億美元的赤字。這就是美國政府所謂的危機:一個完全可以預測的數字,而由於美國政府在10年裡一直拒絕面對現實,這個數字不斷擴大。財政懸崖在出現之前幾年就可以清晰預見。我們現在談論它,它也正好在我們的議程裡,其原因就是,它已經大到不可忽視了。一言以蔽之,財政危機不應讓人感到意外:布什時期的減稅政策終有到期的那一天,因為國會知道它將造成大筆赤字。”

醒醒吧,美國:你看到根植在我們虛構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中的逃避、謊言、幻覺還有偽善了嗎?這一切正在把美國置於死地。美國政府早就知道,為富人實施的減稅將帶來6.1萬億美元的債務,讓我們自縛手腳。

更糟的是,這艘大船已經在下沉,管理著美國政府的小醜們竟然想讓這些臨時性的減稅措施永遠存在下去?這是自殺式的自我毀滅。是的,我們是自己最大的敵人。就像癮君子喜歡嗑藥的感覺一樣──減稅、債務、權力──我們已經停不下來。

兩個“一黨制”的國家:中國引進了資本主義,美國成了獨裁國家

讓我們再強調一遍:通過放棄“一黨制”的、全盤計劃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中國贏得了與美國的經濟賽跑。如今,中國人正在引入亞當•斯密(Adam Smith)1776年闡釋的純正資本主義的精華。中國人發現,資本主義讓它們更富有,無論是個人還是整個國家。

是的,中國人超愛我們的資本主義。

與此同時,在地球的另一端,美國正逐漸否認斯密的純正資本主義,同時倡導被先鋒集團(Vanguard Group)的創始人博格爾(Jack Bogle)稱為“變種資本主義”的東西。

是的,美國的權力精英正在與資本主義背道而馳,他們執迷於成為一個“一黨制”國家,在這個國家裡,壟斷權力由超級富豪精英控制,指導他們的是資本主義女祭司安•蘭德的極端且僵化的資本主義教條,萊恩的預算方案裡就打上了這種教條的烙印。

兩個超級大國正朝著完全相反的方向前進:中國吸收了資本主義的最優秀成果,而美國的保守派則在破壞民主和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他們青睞壟斷的“一黨制”國家,這樣的國家有利於超級富豪為所欲為。

自殺式內鬥令美國將21世紀拱手讓給中國

這很好地描繪了美國新的時代精神:一個由超級富豪保守派組成的精英團體斥資逾10億美元以實現“一黨專政”:他們的目標是,對美國、總統職位、參眾兩院擁有絕對控制權,並最終控制美聯儲的印鈔機、最高法院、征稅權以及所有監管機構的人事任免權……這就是他們的目標,一個新的“一黨制”美國。

對中國人來說,幸運的是,在過去幾代人的時間裡他們已經認識到“一黨制”絕對統治不能將國家引向成功。過去10年中,美國人也發現“一黨制”無法將美國帶向成功。但我們忘記了這一點。不幸的是,正是共和、民主兩黨在一代人的時間裡制造了這個爛攤子。

更糟糕的是,無論誰當選總統,情況都不會改變。為什麼?因為無論自我毀滅的內訌如何影響我們的經濟,這種自相殘殺的政治鬧劇都會越來越激烈。對絕對政治權力的追逐扭曲了我們的智力。

但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正向中國拱手讓出2040年的勝利,因為我們堅守那些僵化的教條──不妥協,不開征新稅,永遠給富人減稅,不斷增加國防開支。

幸運的是,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看到了一些希望:一場新的美國革命?

是的,是有希望,不過希望不會很快到來。野蠻的選戰和財政懸崖之爭將令我們在下一個總統任期裡在同一個深淵內陷得更深。我們的確是自己最大的敵人。在傲慢的超級富豪和那些被他們收買的政界人士和遊說團體幡然醒悟之前,美國經濟可能會變得更加糟糕。

《滾石》(Rolling Stone)雜志最近刊出了伯恩斯坦(Jared Bernstein)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的採訪,從中我們看到了一縷希望。採訪中談到了斯蒂格利茨的新書《不平等的代價:分裂的當今社會將如何危及我們的未來》(Price of Inequality: How Today’s Divided Society Endangers Our Future):

斯蒂格利茨告誡說,“我強調,從來沒有一個大型經濟體能夠依靠緊縮政策從經濟低迷中恢復過來。美國不會這樣,歐洲也不會這樣。”總有一天超級富豪們會幡然醒悟到,“除非美國各個階層都能過上好日子,否則僅佔美國人口1%的富豪別想過得舒坦。”

是的,斯蒂格利茨從資本主義的自私自利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轉折點,看到了頓悟:

他說,“當一個社會高度分裂的時候,大家很難為了公共利益進行投資。”因此,“下面兩件事至少會發生一件(也可能兩件都發生):第一,1%的超級富豪會發現我們前進的方向甚至不符合他們的利益;第二,99%的大眾將意識到有人給自己開了一堆空頭支票。”

這是否會引發一場革命?也許吧。斯蒂格利茨告誡說,美國社會的不平等水平已經到了無法忍受的程度,我們都在為此付出代價。但在一場突然而至的全球性浩劫讓我們幡然醒悟之前,美國將繼續把未來拱手讓給中國。

(本文作者Paul B. Farrell曾擔任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投資銀行家﹐他著有“The Millionaire Code”、“The Winning Portfolio”等書。現為行為經濟學專欄作家。)

本文譯自MarketWatch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y525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