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蕭條來了?全球經濟的修復週期起碼需要10年

2011年08月11日 08:07   來源:人民網   

美國主權信用評級遭調降,所引發的全球債市、股市、期市的巨幅震蕩,是新一輪經濟恐慌的開始,更可視為全球經濟延續2008年次貸危機後,真正走向經濟大蕭條的標誌。

  這並非人為主觀的臆斷,而是諸多因素的纏繞糾合,推動其成為標誌性的事件——在美國近百年首次出現的主權信用遭調降之前,歐債危機已於今年走向積重難返之路,其嚴重程度已經波及歐元區第三和第四大經濟體的義大利和西班牙;地處遠東另一發達經濟體的日本,亦於今年3月遭受地震和核泄漏的重創,其經濟在6-8年內顯然難以複元;一直夢想打造又一個世界金融中心的中東地區,今年亦遭受主權債務危機和民運浪潮的波及;而惟一能寄望挽救全球經濟的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通貨膨脹不僅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呈現出“越調越脹”的負迴圈趨勢。

  如果說,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波動,僅是由貨幣信用引發的“危機”,那麼在各國政府大力實施強勢救市之後,全球經濟不僅沒有緩和反而呈現惡化,在舉世同悲之下,全球經濟從“危機”走向真正“大蕭條”,已呈泥牛入海之勢難以回頭。

  此番“大蕭條”是過去10年來日益定形的全球經濟的內在結構矛盾,和過去30年來美元放棄“金本位制”後所形成的全球貨幣發行制度,兩相合力之後的必然。

  過去10年,以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實體經濟部門加速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而其自身經濟增長依賴於金融、地產等資產升值和海外投資回報。以美國為例,次貸危機爆發前,其金融業創造的產值佔GDP份額超過1/3。而發達經濟體看似輕鬆的賺錢方式,必然會無限放大其自身的消費能力,而一旦金融業回報難以支撐鉅額消費,其整體經濟必然崩盤。

  對於經濟崩盤,可以選擇壓縮財政開支、加強實體經濟和抑制過度金融創新的務實辦法。但是已習慣輕鬆賺錢、大膽消費的發達經濟體不會如此選擇,他們仍會下意識增加赤字、增發國債和過度金融創新,以維持“低成本高消費”的生活。

  新的大蕭條已向我們走來,其嚴重程度可能遠甚于1929—1941年——彼時的大蕭條主要集中在歐美等國。其演變程式和週期則可能相似——1932年之前,經濟學界對經濟衰退的鑒定僅定格為“危機”,高達120層的帝國大廈甚至在1931年拔地而起;直至1932年美國失業率攀升至25%時,人們才開始意識到最黑暗的日子已經來臨,經濟學界才普遍認為大蕭條已經到來。仔細研究我們會發現,其演變與自2008年次貸危機以來全球經濟的演變出奇相似。

  大蕭條正向我們走來。這個判斷在標普調降美國信用評級、歐債波及範圍加劇、新興經濟體通脹難解之當下,已日漸清晰。雖然從“危機”向真正“大蕭條”惡化的過程持續了4年左右,但未來全球經濟的修復週期起碼需要10年。(國際金融報)

(責任編輯:林秀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y525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