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E 2.5來了,QE 3還遠嗎?

0211/6/28  http://ckfstock.blogspot.com/2011/06/qe-25qe-3.html

 

Fed6月後終止QE2後,請問它緊縮了嗎?
沒有!

利率依舊是0%,而且還會以到期的收益和回收的資金繼續購買美國國債,估計12個月內可買約3000億。

這種以收益來購買國債的行為,清楚顯示Fed要退不退,要進卻不敢,假若Fed真沒有繼續擴大印鈔的打算,根本就沒有必要繼續用收益購買美國國債,這其實就是QE 2.5,也是當初推出QE2的前兆。

現在是QE 2.5,你們認為QE 3還會遠嗎?

QE 3
何時會來?

估計是8月以後,待美國國會同意推高債務上限才會有推出的可能,不然FED印這麼多錢卻無債可買,有何意義?

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到中央銀行印鈔票來還債的地步,我真不明白那些經濟學家認為美國前景樂觀的底氣是怎麼來的?

 

 

陳忠瑞 http://www.wretch.cc/blog/jrc3939/16222987

金融海嘯2008年席捲全球,美國財政及貨幣政策雙管齊下,財政政策祭出7870億美元景氣刺激方案,貨幣政策除了將利率降至歷史低檔接近零外,又挹注1.4兆美元購買房貸擔保證券及政府公債,就是所謂的QE1201011月再度推出6000億美元的QE2。然美國聯準會5月公佈的4月決策會議紀錄,顯示QE2將準時於6月份退場,且不再推出QE3QE即將落幕,全球金融市場出現大震盪,「水落石出」效應於焉悄然發酵。

    金融市場的活水當然就是資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包括股市、房市、期市及大宗物資、貴金屬等原物料,既可以出現水漲船高的「載舟行情」,當然也會出現水退乾旱的「覆舟行情」。高懸空中的金融商品若無基本面支撐,或縱有基本面但過度炒作,當水位退去,價格就會出現「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慘狀,也就如股神巴菲特所言:「當水位退去,就可以看到誰在裸泳」。所有金融商品將接受市場的價值再重估(re-rating)檢驗,當然也因水位退去,真正的玉石才會浮現,「水落玉石出」就是這個道理,而保留資金的人,就能夠好整以暇挑揀璀璨玉石。

    根據美國聯準會決策會紀錄顯示,QE退場共分三部曲:首先是在6月底準時結束QE2,再者啟動升息循環,市場預估在下半年,接著拋售QE期間收購的資產。而美國在金融海嘯期間,所採取的振興經濟兩大措施,財政刺激方案使國債達破表的14兆美元,QE方案資金如大水沖垮龍王廟,資產評價高估,隨著QE落幕,後遺症一一顯現,包括美債信評被標普調降展望,國債佔GDP比重上升至100。歐洲主權債信危機再起,歐豬五國信評接二連三被調降,公債殖利率飆升,倒債風險上升,股匯市大幅震盪。

    此外,日本國債兩度遭降評,GDP去年4Q及今年1Q年衰退分別為-3%及-3.7%,連續兩季高度負成長,雖然日本貨幣政策仍將維持寬鬆,但是關閉核電廠所引發的限電效應正侵蝕日本的製造業,所以美、歐、日三大已開發國家經濟體都有各自經濟層面的結構性問題,而新興國家則面臨景氣面的循環問題。

    尤其是金磚四國急速升息,中國存準率升至歷史最高之21%,貸款利率也超過6%,印度、俄羅斯、巴西官方基本利率也分別超過6.5%、8%及12%,高漲的利率的確是股市的殺手,緊縮資金活水使得今年金磚四國股市跌幅不小,甚至大於歐美股市。美國QE退場,新興國家緊縮信用,全球資金紛紛從股市撤離,近期全球股票型基金呈現大量流出現象,新興國家股市也遭到外資大量調節。

    除了股市,大多數由資金堆高的貴金屬、農產品價格,近期也開始從雲端摔落,如四大軟性商品的咖啡、可可、棉花、糖近三個月出現不少回檔,硬性商品的銀、銅、鎳、鋁、鋅等也重挫,未來原物料價格將逐漸回歸基本需求面。

    由於各國政府在台高築,削減預算壓力升高,依賴政策補助的產業紛紛中箭落馬,如太陽能產業因德、義、西班牙等國政府大砍補助,導致需求急凍,就連中國所推行的汽車下鄉、家電下鄉補助政策到期,太陽能、汽車銷售、面板價格紛紛出現「落水效應」。

    QE落幕,水位漸退,就如中國出現近六十年大旱一般,加上中國、日本夏季大缺電,產業正面臨「缺水、缺電、缺工」三缺的環境考驗,競爭力強的產業及公司此時展現其優越的體質,投資市場也充斥re-rating的淘汰賽,好公司在惡劣的環境中浮現好價格,持有大量現金的投資者正可仔細挑撿水落石出的好玉石。

2011-05-26(作者陳忠瑞擅長以深厚的總經底子融入投資決策,成功避開三次萬點股災,堪稱國內總經投資第一把交倚,更將其實戰經驗著作股海戰國策與股海煉金術兩書)

 

量化寬鬆不等於印銀紙 2010118

【明報專訊】很多傳媒和分析員以至政府官員都說,美國聯儲局的量化寬鬆政策是「印銀紙」,這是有偏差的說法。且讓數字來說明問題:

美國銀紙發行沒有大增

首先要說清楚的是什麼是「印銀紙」。這裏有2個意思:一是狹義,一是廣義。狹義的「印銀紙」是指政府增加流通貨幣,流通貨幣則是指一般人都看得見和明白了解的紙幣和硬幣。根據美國聯儲局的資料,流通貨幣在1990年代的平均每年增長7.7%200708年的增長率是7.7%,在20089年的增長率是4.1%2007年底的流通貨幣總值是7750億美元,20091231的流通貨幣總值是8883億美元,20105月的流通貨幣總值是9022億美元。(資料來源引自Louise L. Roseman, Director, Division of Reserve Bank Operations and Payment Systems, "The state of U.S. coins and currency", July 20, 2010及美國聯儲局Money Stock Measures - H.6)

1028《明報》報道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說,「因為美元發行不受控制及國際商品價格持續上漲,為中國帶來輸入性通脹衝擊」。該報道的標題亦是美國即將推出第2波量化寬鬆印銀紙措施。這些說法化作字面上了解,「美元發行」只能理解為發行紙幣和硬幣式的流通貨幣,而從上段數字可以知道,以狹義的解釋來說,指量化寬鬆政策是「印銀紙」是與事實不符的。

至於廣義的說法,「印銀紙」可以理解為增加貨幣供應。什麼是貨幣供應本身是一個很具爭論性的學術問題,根據美國聯儲局的界定,與貨幣供應有關的數字是M1M2和銀根(Monetary base)——有關定義可在聯儲局網頁找到,這裏不浪費篇幅了。

中國M2貨幣增長 遠超美國

經季節性調整的美國M1200810月是14,717億美元,M280,098億美元。於20109月經季節性調整的美國M117,656億美元,M287,091億美元。可見M1M2有增長,分別是20%8.7%,但幅度一點也不大。可能讀者會見過一些圖表,M2的增長由左向右一路向上,好像很厲害,其實這是錯覺,因為很多國家的M2圖表都是這樣的。同時,一般分析留意的不是總額,而是月計/年計增長速度(見圖1)。比對之下,中國同期的M2增長是由453,133億元人民幣上升至696,400億元人民幣,升幅53.7%,這個升幅遠遠超過美國。

不過,M1M2其實已是不大被聯儲局及市場看重的數字,聯儲局較重的貨幣數字是銀根。美國銀根(Monetary base)20082月的8213億美元——其中超額儲備17.26億美元,升至200932516,855億美元,其中超額儲備7712億美元,再升至20101020日的19,695億美元,其中超額儲備9809億美元(見圖2)。市場現在說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膨脹了1倍,這個銀根的轉變才是市場說的「印銀紙」啊,但以上數字仍然不等於聯儲局是在印銀紙。

聯儲局買資產 不用付「錢」不用印鈔

這裏先要解釋一個觀念——聯儲局透過量化寬鬆購買資產是不用付「錢」的,所以根本是不需要印銀紙的。這一點是大眾誤解聯儲局量化寬鬆是印銀紙的根源。聯儲局通過所謂「永遠市場公開行動」(Permanent Open Market Operation——市場簡稱POMO)向交易商買入/沽出債券,交易商與聯儲局開設了帳戶,如果是買入債券的話,交易商交出債券,聯儲局只需在交易商帳戶輸入「儲備」(reserve),便完成了帳目交易。

儲備是什麼東西?簡單來說,每家銀行都要在聯儲局維持一定的存款以付合儲備要求(reserve requirement)才能放款,現時的規定是銀行每10元儲備每可貸出100元,銀行在聯儲局的儲備愈多便能愈多做生意。銀行在聯儲局的存款超過基本儲備要求的部分便叫做超額儲備(excess reserve)。舉一個簡化的例子,銀行貸款100元,在聯儲局有12元儲備,其中10元是必須的儲備,其餘2元便是超額儲備。超額儲備愈多便表示銀行愈不肯放貸,不肯做生意。

同時要明白的另一個觀念是聯儲局是不能創造信貸的,只有銀行放貸才能創造信貸,才能造成乘數效應,才能搞活經濟。銀行在聯儲局維持這麼多的超額儲備,正是美國經濟不能迅速反彈的原因。在上述美國銀根數字中,超額儲備的增長率是遠高於銀根增長的,減去超額儲備的銀根增長便少得多了,從附表中將20101020日的銀根19,694億美元減超額儲備9809億美元等於9885億美元,與20082月的8213億美元相比,增長只有20%

美國銀根加倍 但沒流入經濟

銀根大幅增長是因為第一輪量化寬鬆,聯儲局以儲備向交易商買入/換入債券,所以銀行儲備大幅增加。可是銀行卻不肯運用這些儲備來做生意。用另一角度來說,這些儲備(即聯儲局量化寬鬆注入的銀根)大部分都留存在聯儲局,沒有進入實體經濟。用一個比喻來解釋,聯儲局印行了1萬億美元鈔票,但全都鎖在貨倉之中,對經濟自然不會產生影響,這樣是否還算是印銀紙呢?或者應該問這樣是否算是有實質意義的印銀紙呢?

量化寬鬆是一個複雜的觀念,傳媒分析充滿了偏差,好像說量化寬鬆使美元下跌,那麼為什麼英國和日本同是透過購入資產作量化寬鬆,但英鎊日圓卻對美元上升呢?還有,日圓也是儲備貨幣,為何日本狂「印銀紙」,買的東西比聯儲局買的濫得多,但日圓不跌,傳媒也不加鞭撻呢?

我知道大家跟的問題是那為什麼美元會大跌,環球資金氾濫呢?這已是另一篇文章的題目了。不過,多說一句,美元真的大跌嗎?從1985年高位164計,美匯指數是大跌,但美匯指數在199111月是81.7,現在是76.5,跌6.8%,這是大跌嗎?198111月的低點是82,這是大跌嗎?

長話只能短說,簡單推理不等於是正確全面的分析,說聯儲局印銀紙使美元下瀉造成資產泡沫是單線推理的玩意,環球資產上升全因聯儲局政策嗎?不說別的,中國因素不存在嗎?最後一句,正確全面的分析也不等於好的分析,重要的是要把握到賺錢的分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y525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