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兆美元的繁華,到冰冷之路……

這是文章內文區塊
撰文者:數位時代發表日期:2001-04-01
Nasdaq股市由5132高峰,13個月內摔 落1820點谷底,創下1971年Nasdaq開市來最大冰冷風暴!這場風暴,長遠的起因是什麼?冰冷的低氣壓,何時能撥雲見日--或者說:能否撥雲見 日?而Nasdaq風暴,揭露了哪些世界經濟史上首度出現的力量,值得我們歡笑,或悲傷以對? 撰文=吳向前

全美國,仍飄著一樣地星條旗,只是多了一抹霜冷。
鱈魚角(Cape Cod),丹尼斯鎮(Dennis),24號公路旁,店招名喚「比爾理髮店」(Bill's Barber Shop)的新英格蘭木屋中,60歲的理髮師威廉佛林(William Flynn)正在洗頭台後的房間內上網,就在前一刻鐘,他的股票投資剛剛賠掉24,000美元。沒空條理自己絡腮鬍的他,正愁苦地計算失血的退休基金:從 去年高點起算,他投資在股票上的財富已經由834,000美元,縮水到250,000美元。
威廉佛林賠錢的故事,全美國人盡皆知!
因為他在一年前的3月13日,上了全世界最著名的《華爾街日報》「Page One」人物版。在鱈魚角--這個甘迺迪總統定情賈桂琳的大西洋渡假聖地,生活一向平靜無波,但是1995年襲來的科技股浪潮,吹皺了一池春水。比爾理髮 店老闆佛林是個科技股狂,他把各式投資訊息貼在店內的佈告欄上,連帶吸引了成群的同好,使理髮台剎那成為鱈魚角鬧熱滾滾的村里投資論壇。每個市井小民,無 不爭取時間來此理個「10美元一次」的髮,順便交換情報。
一年後,華爾街日報記者再度造訪此地,佛林還活著,店後的電腦依然帶來Nasdaq的跑馬燈,但是沸騰人聲已煙消雲散。
為了彌補虧損,佛林已悄悄調高理髮的價格--現在理一次髮,要11美元。
猶他州落磯山寂寞峰(Lone Peak)山腳,多沙鎮(Sandy),阿區顧問公司(Arch Consulting)的老闆傑夫‧阿區里塔(Jeff Archuleta)正吆喝他的員工搬進成堆電腦與伺服器。
他的家,舉頭就可望見2002冬季奧運賽地的白雪山頭,但他做的事頭,可不是觀光業,他是二手電腦仲介商。
空前熱絡的生意,逼得他不得不把家也拿來當倉庫。他的車庫裡,現正堆著12台康柏伺服器,架子上陳列著惠普高階印表機、思科的路由器(router),以 及視算科技(Silicon Graphic)的工作站電腦;餐廳裡,成群的電腦監視器與鍋碗瓢盆為伍;地下室中,有30部戴爾的新款筆記型電腦,器材一路延伸到他的曳引機停車場。 「二手貨通常買賣的都是3至5年的中古機,但不瞞你說,我們最近賣的可都是『新品』!」阿區里塔說:「偌!那批戴爾電腦,還貼著使用者名條的那些,去年才 剛把Pets.com的網頁送到全世界!」
阿區里塔是全美國少數景氣暢旺的老闆(去年業績100萬美元,今年3月未完,他就作了75萬),因為他的上端(倒閉公司)供貨源源不斷(Pets.com 去年11月收攤),而且產品便宜又大碗(一台4個月前的思科路由器市價1400美元,他出價700)。但,一葉知秋,你可以想像:美國科技公司的新貨因此 需求大減,庫存壓力急增,調降盈餘目標和裁員的消息接踵襲來,像是沒有終樂章的安魂曲。
「價格,嘿嘿嘿,還會再降!」阿區里塔補充說。


景氣低氣壓籠罩,
從歷史新高急轉直下


由鱈魚角到落磯山,美國正身陷Nasdaq的冰冷暴雨中。去年的丹尼斯小鎮故事正是起因:一群毫無投資經驗與資訊的散戶,憑藉街巷耳語,瘋狂追進科技類公 司股票,終至全民錢潮用盡,力竭而衰;今年的多沙鎮故事則是終局:由Nasdaq股市帶動的企業投資熱潮急速冷卻,倒閉公司數字扶搖直上,連帶再度重創提 供網路、電腦、通訊基礎設備的大型科技公司,進一步帶動Nasdaq指數再度往下重挫。
連串的骨牌效應,使美國與全世界投資Nasdaq的投資人,經歷1929年大蕭條後最恐怖的自由落體崩盤。1年前的3月10日, Nasdaq指數盤中創下5132點的歷史高點,上個月的22日,Nasdaq指數墜落1820點,高低之間,跌幅高達64%,4.5兆美元的股市財富 --相當於40%美國國民生產毛額(GDP),分頭沉入大西洋與太平洋。
調查公司Ned Davis Research統計,過去12個月中,1700家Nasdaq上市公司跌掉了50%以上的市值,包括昇陽(58%)、甲骨文(59%)、思科 (67%)、雅虎(88%);而還有428家公司跌掉了90%--包括著名的價格線上(Priceline.com,97%)與eToys(99%,已下 市)。


歷史必然+時間偶然,
快速引爆股市狂熱


這場風暴,長遠的起因是什麼?冰冷的低氣壓,何時能撥雲見日--或著說:能否撥雲見日?而Nasdaq風暴,揭露了哪些世界經濟史上首度出現的力量,值得我們歡笑,或悲傷以對?
歷史上任何大規模的群眾運動,都來自各種社會條件的因緣際會,它的誕生,既是「歷史必然」,卻也是「時間偶然」。
群眾運動不會因為單一個人、單一事件的帶動而一呼百應,然而分析由政治到股市的狂熱運動,卻都少不掉三個酵素:新科技、夢想與激情。而每一次群眾運動,也少不了三種角色:革命家、傳教士與大說謊家(投機的中介者)。
這一次,Nasdaq冰雨的滂沱之點,不是在紐約時代廣場的Nasdaq跑馬燈大樓,而是在成千上萬人的書房裡,因為我們有了Internet!
事情真正的端倪發生在一個人的腦海裡,雖然他也沒料到後繼的波瀾如此壯闊--他的公司,開創了股票總市值一度高達9390億美元、338家上市公司的Internet產業。


Internet無遠弗屆,
牽動起股市多頭行情


1994年,已經離開視算科技的創辦人吉姆‧克拉克(Jim Clark),找來前一年寫下世界第一個瀏覽器(browser)「魔賽克」(mosaic)的軟體天才安卓森(Marc Andressen),加上矽谷聖荷西沙丘路(Sandhill Road)的一家小字號創投Kleiner Perkins合夥人約翰‧杜爾(John Doerr),共同成立了網景公司(Netscape),當他們開發出「領航員」(Navigator)瀏覽器,杜爾便找來吉姆‧巴克斯戴爾(Jim Barksdale)-這位麥考無線(McCoe Cellular)以及聯邦快遞(FedEx)的前任副總裁,擔任網景執行長,一個「新科技」+「軟體天才」+「創業奇才」+「經營高手」的完美藍圖成 型。
1995年8月8日,網景於Nasdaq掛牌上市,它是第二家上市的Internet公司(第一家是ISP業者UUNet),但卻是牽引後續Nasdaq 狂潮的第一人--當日掛牌承銷價28美元,最高價達74.75美元(上漲266%),最後收盤價為58.25美元(上漲208%)。
網景的上市,吸引了全世界投資銀行、創投基金與承銷商的目光,它們率先看到Internet創造流量與使用人口的速度,超過人類科技史上所有發明,他們有可能創造無數明星公司,因而紛紛建立Internet研究團隊。
1996年2月,著名的證券商摩根史丹利(Morgan Stanley),由電腦產業分析師瑪麗_密克(Mary Meeker)領銜,出版了第一本系統化的研究報告「The Internet Report」,首度提出6家網路公司的買進建議--思科、Ascend(後為朗訊購併)、Cascade(後為思科購併)、美國線上(AOL)、 Intuit(軟體商)與網景。之後,由高盛(Goldman Sachs)、里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美林提出的名單一批批出爐,矽谷著名的創投則分別將資金投入新興網路創業家--Seqoia投資雅虎、Benchmark投資電子海 灣(eBay)、已成為「網路教父」的杜爾,則投資了亞瑪遜(Amazon.com)。
接下來的故事,你我耳熟能詳。由網景登場,到去年3月Nasdaq指數高峰反轉前,共有1501家環繞在Internet各個價值鏈上的科技公司發行上市。


報酬遞增的新經濟,
連結四海一家的世界村


Internet的新科技,接櫫了「報酬遞增」的新經濟模式,將21世紀打造成一個連結的世界村。一個個革命家的創業家出現--雅虎的楊致遠、亞瑪遜的貝 佐思、價格線上的傑‧華克(Jay Walker);一個個的傳教士出現--思科執行長錢伯斯(John Chambers)、密克女士、美林證券的布勞吉(Henry Bloget)、高盛證券(Goldman Sachs)的柯恩女士(Abby Cohen),再加上各個「大說謊家」型的股票承銷公司(推薦買入eToy與Pets.com的那幾家),共同在快速成長的Internet使用者成長曲 線圖上,編織長線繁榮的樂觀情緒。
有了劇本,激情開始醞釀與擴散。矽谷由惠普、英特爾、蘋果打下的創業傳奇,進入雅虎、思科(1990年上市,僅10年市值就突破1000億美元)、美國線 上書寫的第二章。回憶起沒在1971年投資英特爾、1985年投資微軟的痛楚,美國投資人紛紛以投資網景的模式,看著24小時分析各股前景的CNBC財經 頻道螢光幕,透過更方便的嘉信(Charles Schwab)、E*Trade網路下單戶頭,把自己的資金砸向股票市場。
激情的最高潮,是「擦鞋童也成為股市高手」的全民運動,只不過這次不同的是,透過國際政治、Internet與ADR、員工股票認購權(stock option)等新金融工具的複合化學變化,Nasdaq 5000點攻防,成為第一次「全球化」的全民運動。
得力於無遠弗屆的媒體,以及401K退休基金法案(規定美國公民可以對未提領的退休金,開立專戶,進行理財規劃)的新制實施,公元2000年底,49%的美國家庭持有股票資產,是1952年的12倍、1987年「黑色星期五」股災時的2倍。


強勢美元為股市加溫,
進而敲響了喪鐘


1991波灣戰爭結束後的「強勢美元」,驅使全世界資金湧向美國,更將這股激情推到最高點。泡沫經濟崩潰後的日本,經濟積弱不振,日本政府不斷調低利率挽 救經濟(1999年低至空前的0利率水準),但日本企業卻向銀行借日圓換成美元,投入美國的債券與股市。保守估計,在Nasdaq高峰期,日本投資美國的 金融資產便高達2500億美元。1998年1月1日歐元整合,同樣將歐洲資金由「老經濟」主導的歐陸導向美國,導致歐元2年貶值16%,加入的熱錢也超過 1000億美元。
由1998年10月亞洲金融風暴與俄羅斯金融危機結束後的1419.12點起漲,到2000年3月最高點5132,Nasdaq股市漲幅256%。光是在 1999年,Nasdaq新上市股平均漲幅就高達194%,其中B2B軟體公司第一商務(Commerce One)高達1000%。網景上市第一天就飆漲的盛況,成為公式化的家常便飯。
1999年12月9日,號稱「微軟第二」的VA Linux上市的第一天,股價由30美元一股暴漲到239.25美元收盤,漲幅更高達698%。
當像丹尼斯小鎮理髮師佛林都可以成為「明牌高手」,這場盛大的金融遊戲,已經悄悄敲起喪鐘。「當市場的行為一致化,事情就將反轉,」晨星 (Morningstar)基金公司資深分析師庫里(Scott Cooley)回憶。美林證券分析師布勞吉(Henry Blodget)指出:「當1995至1998年時,大部分投資者低估了Internet的力量,但到了1999年,大家卻又開始高估了它的能耐。」
先是1999年耶誕節,3/4的美國B2C電子商務公司無法將貨品準時送到顧客府上,使機靈的機構投資者警覺:Internet上的虛擬商店,其實和實體 企業一樣,也需要經歷倉儲、物流、配送等漫長學習曲線;接著,雅虎超過1100億美元的總市值(超過美國3大汽車廠總合)、800倍的本益比,使美林的布 勞吉、高盛的柯恩女士相繼發布減碼警訊;再來,美國三大汽車廠宣佈自己成立B2B交易市集,投資人緊張當今的B2B公司,原來幾乎沒有現成的營業額。


一支又一支股票,
跟著應聲倒地


2000年4月14日,Nasdaq股市重挫9.67%,創下1971年開市來的最大單日跌幅紀錄,表面上是微軟受反托拉斯法裁定敗訴,面臨公司分割命運,但終極理由卻是:當全世界投資者人手一張Nasdaq上市公司股票,下一個接手者,「卻都還在母親的肚子裡!」
當預期股市不再會上漲,前兩年累積的獲利者開始撤出資金,骨牌效應出現,年中之後,朗訊、諾基亞、北電網絡(Nortel)相繼發布營收不如預期的警訊, 牽動網路光纖類股大跌;緊接著,.com公司倒閉加上美國企業10年來首次縮減資訊科技產品支出,使昇陽、英特爾、思科面對龐大庫存壓力,接棒重 挫;2000年的耶誕節,原本是科技產品旺季,結果到來的卻是一連串調降財測的警告;今年第一季,包括摩托羅拉、英特爾、思科、亞瑪遜相繼發布裁員通告。 當《華爾街日報》記者再度造訪鱈魚角,理髮師佛林螢幕上的指數已回到1900點,他正忙著籌措融資被斷頭的保證金。
Nasdaq一年的「到冰冷之路」,留下了哪些雪地足跡,往後仍將影響世界?
第一個發現,是在Nasdaq風暴中,浮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全球化新社會,超越國界與政府,以自己的邏輯(科技產業的經營法則)運行。


成也Internet、
敗也Internet


二次大戰後的歷史上,從沒有一個政府與事件,能捲入如此多的異國企業、創業家,以及數兆美元的資金,自成一個以「bit」、「byte」、「MHz」語言 溝通無阻的跨國社群。世界科技產業的一個閃失,就會影響到Nasdaq(例如台灣921大地震造成Nasdaq股市下跌);而Nasdaq股市的異動,也 比各國總統更能牽動本國股市的變動,根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統計,美國Nasdaq股市的漲跌,與歐洲科技股的關聯係數是0.85,與亞洲科技股的關聯 度則是0.75,相較5年前的影響力,成長高達五成。
如此高的關聯度,來自Internet供應鏈上的半導體、通訊、網路設備、軟體與P C產業,早已具備效率化的國際分工,而正因追求最高效率,它們分別選在不同國家生產,但卻不約而同到美國股市募集資金。
翻開名錄,美國的Nasdaq與NYSE兩大證券交易所,已成為非戰時代的另一個「聯合國」,芬蘭的Nokia、法國的Alcatel、加拿大的 Nortel、中國的中國聯通(第二大行動電話服務商)、英國的Vodafone(世界最大行動通訊公司)、台灣的和信超媒體、瑞典的易利信、日本的 NTT DoCoMo……,透過Internet,它們隨時知道自己的股價、進行供應鍊管理、也查詢各種原物料行情、匯出匯入資金執行跨國併購與投資。
Nasdaq風暴因此透露,這裡的產業邏輯與興衰,隨時取得全世界「即時表決」的共識,任何一個國家與政府,必須在這個力量中看到世界趨勢,制定順勢而為的政策,否則就會受到全球化社會的忽視與懲罰。
第二個發現,是Internet的力量,遠遠小於Nasdaq的股市泡沫,但卻遠大於你的想像--Internet,是人類第一項親自引發、參與、並終結 了股市泡沫的科技。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分析這次崩盤的每一環節指出:Internet科技自己創造了獨一無二的經濟循環(own business cycle)---大起,接著大落,回到正常成長軌道。由電子海灣的全球競價拍賣,到雅虎的資訊服務,以及財務、人力資源委外的「應用服務提供 商」(ASP),它創造了無數前所未見的商業模式(只是別高估它孤軍奮戰的能力);它立即可感受的價值與利益,促成它吸引投資人的強大說服力(想想無數投 資電子報與網路下單);同時它「傳教」的速度、廣度,也遠勝過印刷術(當年馬丁路德傳福音的「German Bible」,花了3年,創下人類史上第一本百萬暢銷書紀錄,但今日「傳教士」密克女士的「The Internet Report」,何須印刷,任何人隨時可在http://www.msdw.com/ techresearch/index.html處下載)與20年代的電話。
它既是效率新經濟、世界村夢想的化身,又親自出任媒體、交易所,還扮演交通警察--當北方電訊公佈獲利警訊,Internet把消息快速送到「程式警示」 的股東電腦,催促任何股東「停損殺出」或「低檔攤平」。Nasdaq網站對全世界開盤,資金匯進匯出全透過Internet上的虛擬戶頭,散戶不必透過交 易員(1999年,全美共有9700萬個網路下單帳戶)與銀行,大幅降低交易的摩擦力,自然累積泡沫般的巨大資金流量--去年思科單一個股的單日交易量, 動輒60億美金,相當台灣700家上市公司總成交額。
Internet也創造了紮實的經濟成長紀錄,根據美國商務部統計,在過去五年中,全美國企業投資在資訊科技上的金額,平均以每年25%的高速往上成長, 為美國經濟成長率貢獻了1/3的力量。美國普林斯敦大學經濟學教授克魯曼(Paul Krugman)指出:得力於資訊科技的投資,自1995年以來,美國企業生產力平均每年成長2.2%,遠高於過去25年來的1%平均水準。英國《經濟學 人》雜誌也分析:過去五年來,企業對每位員工增加的資訊科技投資,貢獻了企業生產力成長的40%。


網路泡沫化,
進而引起骨牌效應


然而,經濟並非股市,不可能出現一年近280%的成長率,一旦投機氣焰超過了平穩成長的軌道,反作用力便接踵而來。
泡沫的第一道骨牌,是過度的投資。不論是.com公司的IPO創業(1999年,平均每家募得1.1億美元),或者是傳統企業的e化,企業爭相投資於新經 濟的網路硬體與軟體,導致思科(路由器)、昇陽(網路主機)、甲骨文(資料庫軟體)營收皆出現60%以上的年成長率,推動Nasdaq股市最後飆昇。美林 證券布勞吉指出:如果一家新創網路公司在Nasdaq募集了1億美元,其中就有500萬流到像Scient這樣的網路顧問公司,1000萬流到雅虎或美國 線上打廣告,500萬流到像Vignett的軟體提供商,又有好幾百萬美金分別給了Exodus(主機代管)、昇陽、戴爾(電腦)。而一旦.com倒閉, 傳統企業e化機制建置完成,設備軟體投資成長率由1998年的40%,陡降到去年年底的10%,這些公司的營收自然急速下降,股價自然大跌。
第二道骨牌,是「財富效應」(wealth effect)的反挫。1999年底,Nasdaq指數上漲了85%,道瓊工業指數上漲了25%,美國家庭財富陡增到5.5兆美元,於是美國人民在 2000年擴大消費(它們總共花掉6.7兆美元,遠大於企業和政府支出),為美國經濟帶來空前的5%經濟成長率(民間消費佔GDP的2/3)。
根據《經濟學人》統計,美國人民每在股票上獲得一塊錢的「紙上富貴」,他們就在生活中花掉3至5美分的「真實消費」。而一旦股市反轉,「財富效應」立即變 成「去財富效應」(de-wealth effect),人民連正常消費都開始緊縮,企業庫存增加,經濟開始衰退,這就是今年美國經濟成長率向2%探底的真相。


這波股市的退燒,
是蕭條還是衰退?


然而,更多人好奇:這場Nasdaq冰雨風暴,是否真會如1929年的華爾街崩盤、或如1989年日本股市的泡沫揮發,帶來5至10年美國經濟的黑暗時光,連帶透過全球化的科技產業鏈,拖垮世界經濟?
美國前總統杜魯門曾說:「蕭條(stagnation),是『你的鄰居丟掉了他的工作』;衰退(recession),是『你丟掉了你的工作』!」美國在Nasdaq退燒後的經濟,是一時的蕭條?還是長期的衰退?
美國前任財政部長、下任哈佛大學校長桑莫斯(Lawrence Summers)的判斷是:「蕭條」的機率遠大於「衰退」。原因是美國有透明化的金融體系,以及高效率的破產文化,經濟調適力強。
桑莫斯指出:美國這次由Nasdaq重跌引發的經濟成長率下滑,和12年前日本一樣,都是「投資過剩」惹的禍;不同的是,日本企業當年大量投資股票與房地 產,再透過抵押的方式,向銀行借出資金來營運,資產下跌後,虧損轉移給銀行,而銀行又不得不扶植經營不善的企業繼續營運,終致冤冤相報,走不出低成長的泥 淖;但美國企業投資的是科技設備,原本在財務報表上就會於3至5年折舊完畢,加上美國到處都有像多沙鎮阿區里塔這樣的二手商,快速出清存貨,企業陣痛預計 於年底就會結束。
對比1929年的大災難,《經濟學人》也肯定指出:惡夢很難重演。聯儲會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今年快速3次調降利率,刺激投資與消費意願,而同時社會失業救濟金等公共支出,也會填補需求下降的支出,美國經濟不會完全停擺。《經 濟學人》也指出,別看科技公司裁員兇猛,但是美國失業率仍在低檔的4%水準,傳統產業的e化吸收了.com破產後的大量員工,而服務業也吸收了工廠裁編的 非技術性工人。


Internet產業,
是否仍有明天?


話雖如此,這場冰冷之雨,也著時讓美國家庭受傷不小。根據聯邦儲備銀行統計,美國正經歷1945年來首次家庭財富縮水的一年,由於美國家庭資產有20%是以股票方式持有,因此過去6個月美國家庭總損失2兆美元,差不多等於同期他們領到的薪水。
至於Internet產業,能否東山再起?看看目前全球最大市值的上市公司奇異(GE)吧!
奇異集團旗下的3百多家公司(橫跨電器、醫療設備、重機、金融租賃……)都有各自的電子商務策略,幾乎每一家公司的網站都提供「維修指南」,告訴客戶如何 修理、保養奇異的產品;網站也提供軟體工具,方便建築師與開發商在網頁上即可設計廚房與照明設備(當然是配合奇異的產品)。你馬上想要一台新冰箱嗎?到 HomeDepot(全美最大家庭用品零售商)的網站上下單,奇異可立即由最近的倉庫出貨給你;想分期付款嗎?奇異的財務公司網站,提供保險、融資、共同 基金各類金融商品,同樣僅需一指(click),服務就來。
不過就在一年前,奇異的總市值排名,仍在微軟或思科之後;說Internet泡沫的人,認為是Internet「變」小了思科,卻沒有看它到「變」大了奇異後的風貌。
Nasdaq的冰冷風暴,證明了新科技的移風易俗,仍然是「革命式的演化」(revolutionary evolution),並非「演化來的革命」(evolutionary revolution)。
公元1876年,電話首度發明,但直到1915年,可供長途電話使用的真空管問世後,電話才成為經濟、效率的工具。
科技、夢想與激情;革命家、傳教士與大說謊家共同演出的4.5兆美元大戲,落幕了。網景前技術長安卓生又新創了一家網路公司Loudcloud(作網路監管服務,3月9日上市),IPO價格6美金,3月底時已跌掉7%;而落磯山下的阿區,正透過網路忙碌地計算他的毛利。
或許這才是人生,沒有爆發的財富,也就沒有冷冷冰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y525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